第七百四十章 三过边墙而不出-《顽贼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直接使黄台吉掌握的武力根基骤然下降。

    这在政治威望动摇时很致命。

    不过真正影响黄台吉心情的,还是这条追击之路越走火越大。

    黄台吉本来的打算,是率麾下两万精兵疾趋边外,不量兵力多寡,发挥行军速度优势,袭击刘承宗的后队。

    偏偏这一计划被刘承宗所克制。

    不是元帅军行军比八旗快,并没有。

    八旗军步骑与重炮分编,步骑日行七八十里是很正常的行军水平,急行军甚至能卷甲日行二百里。

    元帅军的长处也在行军,但他们是骑炮混编,纵然三日奔袭六百里的马队也大有人在,但炮跑不了那么快,他们正常行军也就六七十里。

    所以刘承宗把沿途所有桥梁炸毁,船只统统凿沉。

    让黄台吉的八旗军在追击时在平地猛蹿,撞着条河就得被强迫休整。

    以至于刘承宗日行五十里的牛车大队都出边了,八旗军还跟河水较劲,错过最好的追击时机。

    这个比祖坟被烧还气人。

    崇德皇帝此时的精神状态,比己巳之变后的崇祯皇帝还要差。

    毕竟大明地广人稠,即使是震动天下的入寇,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也只是‘居然敢到北京城下耀武扬威’。

    可歹青的核心区域就只是辽沈之间纵横三百里,老建州大部分都随军迁往辽沈,再远的地方,广义的东北,甚至过了松花江,统治力度还不如刘承宗的卫拉特和乌斯藏。

    那根本就不是歹青的地盘,而是他们派兵捉生的人矿。

    刘承宗冲进来一通抢掠,造成的破坏和震慑力,都快把新生的歹青帝国折腾散架了。

    黄台吉也就比崇祯好一点,聪明。

    他没杀人。

    其实跟崇祯那会一样,黄台吉视野里看谁都背着一口黑锅,很想挑些人来杀杀。

    但他知道这时候杀人除了解气之外毫无意义,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。

    打了败仗,顽强死守的被刘承宗杀了,逃回去的再被他杀了,能有啥好处?

    所以他谁都没处分,就连擅自出兵致使杜度被俘的岳讬,黄台吉也只是骂了一顿,仍让他掌管兵部,率镶红旗四千押先锋军从征。

    局面其实跟后金入寇大明的意思很像。

    无法阻止刘承宗出边,意味着失去了借助边墙,把入侵军队包抄合围圈踢的机会。

    边内都堵不住,边外更难堵了。

    好在,辽东边外的地形不像宣府边外那么空旷,黄台吉能判断刘承宗的行军路线。

    毕竟大明的边军是出了名的又穷又横,刘承宗作为其中最穷最横的那个,不可能不知道他们这情况。

    他要是空着手,大明边墙能让他横着走,谁见了这个歹徒都得躲远点。

    但现在他携带财货牲畜,看谁都是歹徒,就算再大胆,也不敢溜着大明的边墙走。

    肯定还要走兴安岭西撤。

    走兴安岭,就一定会被追上。

    黄台吉知道松漠府那条路,多尔衮督军西征归化城就走的那,别说大队牛车了,就算是轻骑,那破路一天最多也就能通过八千部队。

    兵马就摆不开,谁在那也走不快。

    黄台吉知道,刘承宗自然也知道。

    因此黄台吉已经不奢望于抢回人畜财货,只求把刘承宗打疼,让他明年不敢再来。

    否则真像刘承宗立的牌子那样,明年再过来,歹青就得崩。

    辽河上冻,得防着明军东征;辽河解冻,得防着刘承宗劫掠,一年到头集结几万军队在沈阳,啥事都别干了。

    为此,黄台吉一改此前出一留二的牛录甲士征召习惯,将剩下的披甲人甚至是无甲兵都统统拉了出来,牛庄等地的辽河防线向东北收缩了近二百里。

    盛京城眼下守城的都只有少量正兵余丁,大量老头和会用弓的妇人都上了城墙……至于小孩,超过十五的都在黄台吉的出边军队里。

    很短的时间内,动员了八旗正丁、余丁、旗奴和鱼皮鞑子四万两千,收拢蒙古两旗余丁及科尔沁诸部残兵九千,就连汉军都抽出一万两千,构成总兵力六万三千人的庞大兵势,一路向西北追击。

    所谓操刀必割,执斧必伐。

    黄台吉既然集结大军,就做出多方准备,一定要打会战。

    哪怕刘承宗跑了,届时若锦州军攻占辽阳,则挥师南下夺取锦州,以复横遭劫掠损失的威望。
    第(2/3)页